1 2 3 4 5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导入方法

 所以导入时若根据不同幼儿年龄发展水平,客观的分析幼儿素质和能力,并适时的进行引导,满足各阶段幼儿的发展需求,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规律,不仅能受幼儿的喜欢,顺利导入主题,而且能促进幼儿分析、比较、理解、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导入设计要注意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不能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有一位老师在上分享阅读《我爱运动》时,足足花了6分钟时间播放了一个介绍运动项目的专题片,该片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但播完后,教师并没有针对该片组织语言实践活动,仅仅轻描淡写地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一本有关运动的读本《我们爱运动》”。这样使导入与孩子与读本没有产生互动,如同虚设。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导入部分问题的设计,我们往往会出现把握不好问题的指向,有时还会重复提问,以至于产生“看似热闹,却没有什么价值”这一现象,有时,我们设计的问题指向太过笼统,指导不明确,使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有的脱离了幼儿生活的积淀和知识经验,更使他们无从着手,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解决;有时指向太过狭窄,使得幼儿回答呆板,禁锢了他们思维,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所以在课堂活动的开端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把握,从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启发性、层次性方面去考虑,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回答,步步深入提问,巧妙设问,从而引导幼儿很有兴致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导入活动也要注意”情绪状态的铺垫“。

    有次在期中开课时,我听了两位老师进行的《小海龟》这个读本教学。两位老师以出示一张图片或玩偶进行导入:“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是谁呀?”然后在一番问候之后,老师说:“今天我们要看的书就是讲了有关小海龟的事。”然后出示第一页:看到了什么?(蛋)蛋怎么了?怎么看出来的?紧接着看第二页:看到了谁?(小海龟)有只小海龟出生了。可能我们的两位老师都看了教师指导手册,但是这样的导入似乎有些平白,如果再能考虑到情绪的导入就会更好些。因为这个读本从意境和语言上来讲都是非常优美的,尤其是小海龟刚出生,它对周围的一切是陌生的,是带着新奇的眼睛去发现周围的一切。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设计:课前先请家长们像宝宝谈谈宝宝是如何出生的?宝宝出生时的样子怎么样?让孩子对出生问题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直接出示第一页:你们看到了什么?(蛋)这个蛋在哪里?(让孩子观察背景)蛋怎么了?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时,教师可以边防浪花的背景音乐,边讲述:在大海边,沙滩上,有一枚大大的蛋,过了好久好久,有一天,啪,蛋裂开了!原来有一个宝宝要出生了!你们猜,蛋里面会出来哪个宝宝呢?小孩子都会很愿意猜,老师可以请34个幼儿来猜,不做肯定或否定。然后出示第二页:看,谁出生了?(小海龟)这个时候,孩子们会拍手欢呼小海龟的出生。小海龟刚出生时是怎么样的?慢慢地,眼睛睁开了,会看到些什么?这样就调动了孩子对作品保持优美、新奇的这份状态,其实,情感是进入读本学习的基础,如果,孩子与读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然后才会有更多地自主的思考和遐想,虽然现在孩子或许还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来,但避免了这种为看图而看,为读而读的外在性的阅读现象。

    在故事、儿歌、歌曲等一些作品中,教师要反复地通过吟诵,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情感,了解作品的情绪基调:或欢快、或喜庆、或优美、或轻柔、或悲伤、或缓慢……..并自然运用于导入活动中,使老师的情绪与创设的意境、氛围都与作品本身相交相融,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作品的情感,并正确运用情感表现作品。在这里,老师要学会跟着孩子的发现、跟着孩子的惊喜要一道惊喜。

    五、面对同一批孩子,导入设计要讲究风格、形式、语言上的变化和新颖。

    很多老师喜欢或已经惯用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或“嘿,大家好,我是小熊。”“今天,我们的教室来了两位客人”等等,每天雷同,缺少激情和变化,也必定影响孩子对活动的兴趣,情绪懒散。

    六、从细节处入手,追求导入活动的更精彩。

    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成竹在胸,导入活动也不例外,但不能照案宣科,也许孩子的回答或孩子的已有经验跟自己的设计不一致,所以教师要提前作好充分的“应急预案”。

    如果把整个教学活动比喻成船的航行,那么设计好精彩的导入活动,就如船儿扬起了美丽的帆,它将充满激情,满载美好的向往,或一帆风顺或激流勇进,愿小船在海上一路留下亮丽的风景线,一路无限精彩,最终驶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