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幼儿科学教育中分类活动的指导方法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分类活动是指幼儿把具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的活动。分类活动是观察过程的延伸和应用。自然界的分类是根据万事万物的自然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的,有着严格的规律。幼儿分类往往根据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进行,而分类依据也在不断改变,只要各类别物体彼此不交叉和重复,该分类依据就可以成立。通过对自然物品分门别类的组合,幼儿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各种类别的物体特征,使活动类化、简化,在此过程中提高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因此,我们应有的放矢地加强幼儿分类活动的指导。

    一、在明确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分类

    刚开始参加分类活动的幼儿,往往将分类的操作与物体的感知混为一体。因此,教师的指导语要清楚、明确,让幼儿根据要求去做。如在“植物根的分类”中,我提供给幼儿很多植物根的小卡片,要求幼儿根据植物根的特征、用途,在众多根中找出须根、直根、块根。分类之前以“看一看、比一比,这些植物的根一样吗?”等简单明了的指导语帮助幼儿在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一系列的科学经验,使幼儿能较顺利地进行分类活动。

    二、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分类

    幼儿的分类活动大多属于低水平状态。即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质地、气味、声音等自然属性来分类,要求幼儿在细致观察、认真感知的基础上,发现起特征属性,然后进行分类活动。分类是否正确,取决于感知活动的准确性。如“树叶的分类”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采集了多种多样的叶子,在收集过程中,幼儿对树叶已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指导幼儿进行观察:“请你们把采集的叶子放在桌子上,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你采的是什么叶子?这些叶子是什么样的?”通过老师间接的指导和开放性的提问,幼儿会主动地去观察叶子,摸摸正面、摸摸背面、摸摸边缘,还有的那叶子闻闻。幼儿充分地与客体(叶子)相互作用,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在不同程度上去感知、操作、理解并获得经验,从而达到了分类的目的。

    三、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分类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在抽象的概念上进行分类,而必须依赖于具体的形象和操作。故而教师要提供充分的分类材料和用品,而材料应该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另外,还要允许幼儿多次操作,反复尝试。引导他们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如“给服装分类”时,我先启发幼儿自己分类。有的幼儿根据服装颜色分,有的幼儿根据适用的季节分,有的幼儿根据服装的种类分。然后,老师提出“给服装制作材料分类”的要求。由于有了前面的操作和交流,幼儿较快地完成了新的分类任务。锻炼了分类的实际能力。

    四、分类和其他方法的有机结合

    科学教育的各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我们在指导分类活动时,要善于运用信息交流、测量、实验等其他方法,辅助幼儿分类,使之正确完善。如“物品材料分类”中,提供幼儿的有木制品、塑料制品、铁制品、玻璃制品、纸制品等材料,先引导幼儿进行水中的沉浮试验,玩磁铁游戏,用天平秤测量物体的轻重,然后,请幼儿交流自己的探索和发现,最后,进行分类。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幼儿较好地完成了分析、比较及观察物品的环节,同时了解了各类物品的外部特征和沉浮特点,达到了动手动脑、积极活动的目的。通过这些活动,幼儿掌握了各类物品的多元特点,或进行质地和材料的分类,或进行类别名称的分类,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了幼儿活动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总之,在指导幼儿分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索和反复尝试,重视他们发现的问题,多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和个别的活动,允许幼儿有各自的活动水平,我们应运用启发性和鼓励性的原则,以间接指导的方法为主,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及观察、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