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慎用引导语(二)

【场景三】

  

    在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睡姿》中,教师带孩子做“大灰狼抓睡姿不正确的小动物”的游戏。(幼儿ABC扮演大灰狼,其他小朋友扮演各种小动物)

    教师:有没有睡姿不正确的小朋友呢?

    幼儿A:没有。

    教师:你再仔细找找看。

    幼儿A:还是没有。

    教师:你看萍萍睡得对不对?

    幼儿B显得不耐烦了,大声说:萍萍睡得不对,洋洋睡得也不对。

    教师看了看幼儿B,继续引导幼儿A寻找睡姿不正确的小朋友。

    幼儿C:老师,我发现了睡姿不正确的小朋友。

    教师:好孩子,你真棒。

    教师:睡姿不正确的小朋友,大灰狼都看见了。

    幼儿:老师骗人,A就没看见。

    教师:A虽然没看见,但他还是很棒。

    当活动结束时,教师问:小朋友们高兴吗?

    幼儿齐声说:高兴。(幼儿的脸上并没有真正高兴的表情)

   【分析和思考】

    教师过多地关注了幼儿A,而忽略了幼儿B和幼儿C。幼儿A找不出睡姿不正确的小朋友.可以让幼儿BC帮他。在幼儿B给出答案时,教师并没有给予积极的强化和引导,幼儿B仍在原有的基础上思考。这些看似“热闹”的一问一答,似乎使教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但幼儿却在被动的回答中逐渐丧失了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思考:设计这样或那样的一个问题的动机是什么?应该怎样利用引导语来引领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等的互动呢?